發(fā)表時間:2009-12-21 文章來源: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鄧小平同志生前如此比喻。素有“工業(yè)維生素”之稱的稀土卻只賣出了“泥土價錢”,是中國資源性產品出口中的一個獨特怪象。
在鐵礦石貿易上,中國是最大的買家,但我們沒有定價權。在稀有金屬貿易上,中國是最大的賣家,但我們依然沒有定價權。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賣方壟斷可以抬高價格,過度競爭也可以降低價格。但不幸的是,在鐵礦石上我們吃的是壟斷的虧,而在自然壟斷程度更高的稀有金屬上吃的卻是市場過度競爭的虧,在這個堪稱詭異的現(xiàn)象后面是戰(zhàn)略思維的落伍和監(jiān)管的乏力。
為使中國稀土產業(yè)結束內斗局面,我國稀土行業(yè)進行資源優(yōu)化配置和集約化發(fā)展已經是大勢所趨。
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曾公開表示,中國近百家稀土分離企業(yè)通過重組將削減到20家。雖不會出現(xiàn)此前幾年計劃的組建南北兩大稀土集團,但企業(yè)在兼并重組中發(fā)揮的空間將越來越大。
由于國際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一些稀土買家正大肆從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走私稀土產品。對此加以整治已顯得格外急迫。在歐美日韓等國,除了應用于半導體、照明、太陽能等常見領域,這些稀有金屬通常被稱為“戰(zhàn)略金屬”,在國防建設中也有廣泛的用途。不過,許多西方國家都已經停止了本土稀有金屬資源的開采,轉而從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進口。
美國:1982年,美國“戰(zhàn)略礦物原料特別工作組”以總統(tǒng)的名義,向國會提交一份長達33頁的報告指出,必須采取行動,加強儲備,開拓全球資源。美國的稀土儲量居全球第二位,但從1999年就已停止開采本國資源。
日本:從1983年起開始建立稀有金屬儲備制度和基地,儲備制度同樣采取官民合作。國家儲備量的目標是42天的國內基本消費量;民間儲備量的目標是18天的國內基本消費量。日本稀土的大約83%都來自中國。在獲得大量稀土后,日本將這些足夠使用20年的資源貯存在海底。
韓國:2008年7月,韓國知識經濟部決定增加稀有金屬儲備,將采取官方和民間企業(yè)合作的方式,不斷提高稀有金屬儲備規(guī)模,到2012年將稀有金屬儲備種類增加到22種,增加到滿足國內60日使用量。